“学就要学个明白,干就要干个样子。”这是柴里煤矿充填副总工程师朱涛涛的座右铭,也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。
2022年是柴里煤矿绿色充填开采的开局之年,朱涛涛被选入了充填开采专班,成为首批“开荒牛”,面对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材料、新设备,以及工期紧张的局面,他扑下身子、实干到底,把老矿充填开采“蓝图”变成“施工图”,又成为“实景图”。
万事开头难。面对第一次接触的新工艺,干部职工都犯了难、打起怵,作为充填开采工区区长,朱涛涛一个字:学。
他实施“三步走
第一步
借鉴流水线作业方式,每个人先固定学一项工序,学好学深学透,做到专一项,确保最快速度实现正常生产;
第二步
交叉学习,在本职岗位熟练掌握后,重新分班培养,职工互为师徒,鼓励职工向“全面手”转变。同时,对掌握多工序的职工,提高工资考核系数,提高职工学习积极性;
第三步
加强师带徒考核机制,每月一考核,月底评优找差。
就这样,通过“三步走”的办法,充填开采工区三个月内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,每个班组都配备了4名煤机司机、6名支架工、5名钻手,实现三班均能组织生产,一举打破“人才荒”。目前,该工区复合型技术工人占比达90%。2022年10月,他们提前15天实现首个充填开采工作面联合试运转。
与此同时,他还创新实施了前期加快、中期沉淀、后期放快的充填方式,尽最大可能保证支架上半部的膏体凝固时间统一,有力保证了生产稳定推进,并填补了国内超长膏体充填工作面的空白。
充填开采最关键的环节就是隔离,有一个拳头大的漏洞,就会导致工作面跑浆事故。之前他们一直使用雨篷布,但这种布容易损坏,而且必须使用双层,成本高。朱涛涛对此进行了系统调研,试用土工布。他先在局部试用,论证效果后,逐步在全工作面使用土工布隔离,一举使原来每班完成30个支架隔离提升到了40架,且膏体的凝固时间缩短了2个小时左右。
每一个充填循环,充填管路的尾料约10m³,利用沉淀池清理充填余料十分困难,用工量大,而且劳动强度高。为解决这一难题,他查看图纸、现场勘察,提出充填闲置巷道这一想法,利用井下北石门轨道巷、北石门运输巷两条1600m闲置的平行巷道,可储存清管余料12000m³,不仅实现对充填开采工作面零影响,最大限度地提升充填开采效率,同时降低了劳动强度、生产成本,每年可节约成本30余万元。